气候适应+防灾减灾,和天气打交道的他,用“参与式活动”提升社区气候韧性

2023-10-16


受访者:台风眼(玲珑计划一期伙伴)

采访&撰稿:瑰夏(自然之友志愿者·轮值传播官)



2021年7月22日的清晨,台风眼(自然名)照常早起、工作,一切看起来都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一场刚刚收尾的极端强降雨。


在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的气候背景下,太平洋生成了两个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双台共舞把巨量海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至河南上空与南下冷空气交汇,又遇伏牛山、太行山地形抬升,暴雨倾泻而下。


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灾害。当天下午4时,短短1小时内的降水量高达201.9毫米,有人夸张地形容为“相当于1小时倒进150个西湖”。


降水量实况动图


全市因灾停电小区共1194个,因灾停水小区1864个,971个受灾排涝小区。几日内,全省因灾死亡失踪共计398人。


这场特大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身为气象工作中的“哨兵”,台风眼由此引发思考:灾难为什么会发生?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几个月后,他以《增强社区气候韧性——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式防灾活动》为题,提交了自然之友“玲珑计划”项目申请材料,并成为了玲珑计划第一期伙伴


台风眼(自然名)

玲珑计划一期伙伴

气象系统工作者

短视频节目《气候加速度》发起人



流动人口:社区、防灾、参与式


台风眼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向社区的气候韧性的提升——这与他多年"和天气打交道"有关。在他的观察里,无论是应急管理还是防灾减灾,都在倡导从救援向预防、向风险管理转变。气象预报可以说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他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在台风眼提交的项目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流动人口参与式

 

为什么聚焦流动人口?

 

“一场雨下在高档社区,淹的可能就是他们家车库而已,但是对于有些群体来说,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面对一场强降雨,不同群体的生活境遇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不平等的。”

 

在导师提议下,他进而关注到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

 

在北京,流动人口的群体是庞大的。据统计,202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84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5%,其中流动儿童规模69.7万人。这类人群的家庭收入和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都相对较低,遇到灾害时,恢复起来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时间,这都影响到他们的脆弱性和气候适应能力。

 

“做防灾活动得有针对性地做,不是全社会都去做,你也做不过来。每个群体的脆弱点都不一样,相对来说,流动人口社区脆弱的程度会更强一些。”


台风眼在社区开展活动


为什么是参与式?

 

“因为能够参与这些防灾活动的大多是儿童。活动内容必须要有意思,他们才能玩得起来,而不是那种刻板的知识传授。这里面肯定有知识,但是在传递知识之前,我们要先建立一种联系。”

 

这种思维,是台风眼在学习盖娅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的。自然教育通过参与式活动让人们了解自然,从而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台风眼在此后设计活动环节时,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路来解构防灾活动的。

 

由此,活动的基本框架确定了。“玲珑计划”的导师向台风眼引荐了协作者社工组织,这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关注城市化与流动人口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他们以社区儿童参与为中心,已经连续开展十余届公益夏令营活动。与协作者组织沟通之后,台风眼将项目落在北京市西平庄村。

 

西平庄村是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五环的一片城中村。从卫星云图上看,这一带遍布低矮密集的房屋。

 

社区的孩子大多是跟随父母来到北京的流动儿童,往往居住在小区的地下室或附近的平房。他们的父母有的是装修工人或是快递员,也可能做一些小买卖,忙起来之后就会把孩子放在旁边的流动儿童之家。

 

这样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带来的是自然灾害面前相对更高的暴露度


台风眼在社区开展活动


“我在接触这些孩子后发现,其实他们对于天气的感知是比较敏感的。他们老家都是河南河北,说起郑州的强降雨都知道,有的可能老家就淹过水。所以他们对于防灾减灾有一个态度上的重视,就想来得到一些实在的东西。”


活动受到社区儿童的欢迎和期待,这给台风眼打了一记强心针。但没想到的是,项目刚运转起来就遭遇了第一个难题。


2022年5月,项目开始实施时正赶上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社区无法进入,计划也被完全打乱。台风眼和同伴们的沟通只能在线上进行,线下的执行则充满种种变数。“我承诺了在7月底前办完5场以上活动。那么6月底必须要开始一场。”


时间紧迫,协作受限,很多情况台风眼只能独自应对。以往他上早班通常是4:00起床、5:00化妆、6:55直播,而活动前夕,像这样需要早起的日子,台风眼几乎彻夜无眠。“因为疫情期间上早班都要住宿舍,反而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我到后半夜就开始各种准备,各种写,然后思考。”


“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真的是孤注一掷。天又热,又哪也去不了,要么就上班,要么就在车里闷着。”在这种超乎寻常的压力下,台风眼硬是把活动给“闷”了出来。


北京奥森公园外有一个广场。没有头绪的时候,台风眼喜欢在那里找块石头坐在树下构思,并在那里打磨出了两个主要的游戏环节。在开展活动初期,因为疫情原因在社区落地活动十分困难,台风眼将前两次活动也放在了这里。


台风眼和项目伙伴及参与者


“第一场活动安排在周六,结束之后大家的反响还不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第二场又在老地方,但是预报显示有降雨,雨水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

 

这场降雨,也是台风眼在活动中遇到的第二次难题

 

“我关注这场雨已经很久了,知道在白天就会接近尾声。但是对于很多朋友来说,看到大雨心里都会打鼓。那天晚上我一直盯着这场雨,同时准备活动内容的更新,弄到凌晨两三点钟,雨还在下,我就自己把东西全都装在车上,开车到了那个广场。从三点钟一直到七八点钟,我实时更新天气,拿着雷达给大家看,说这个雨带走到哪,你们现在完全可以放心过来了。

 

大家刚来的时候还下了一阵,随着活动的进程的继续,雨越下越小,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停了,基本和预估差不多。但是如果我不坚定地把那场活动干下来的话,可能因为这个雨就不了了之,那么后面的整个计划都要往后推延了。”


台风眼在雨中开展第二场活动


两场活动之后,台风眼又按照原计划在西平庄村旁边的协作者流动儿童之家开展了后续的五场活动,现场的反响都很热烈。


台风眼在社区开展活动

社区儿童送给台风眼的手写聘书


最后,台风眼成为第一期玲珑计划项目里面第一个完成者。可以说,这离不开他身为气象主持人的专业性,也是他在关键时刻“死磕”的责任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主持的内涵与外延


台风眼成为气象主持人至今已经十三年。


长期和天气数据打交道他逐渐发现了气候问题的严峻性,其中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极端天气显著增多。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似乎渐渐成了十几年一遇。


如果说对于气候的知识性了解还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气候意识,那么一次气候科考经历则将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直接投射在他眼前。


考察团来到中科院祁连山冰川观测站 (摄影:李晓明)


2014年,台风眼和一行人去到了位于甘肃的老虎沟12号冰川。这里别名“透明梦柯”,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美冰川之一,是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带。当地人说,上山的路原本都被冰覆盖,冰川高耸。

 

然而当台风眼站在冰川脚下时,他亲眼所见的冰川已经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慢慢垮塌。

 

冰化成了水不停往下淌,融水从冰川上滴落,像是冰川在哭。

 

这种“消逝”就在眨眼之间持续进行着,没有暂停键。


老虎沟12号冰川融水 (摄影:李晓明)


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吗?

 

这样的经历一直在台风眼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参加冰川考察后,台风眼于2014年10月1日举办了一场碳中和婚礼,他和妻子成为中国第一对碳中和婚礼的实施者。婚礼中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树的方式进行中和。当初在妻子的家乡种下的10亩云南松如今苍郁一片,而台风眼在那次筹备中也进一步增进了对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等理念的认识。

 

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他意识到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他开始有了更多思考——为了更好地做一名气象主持人,除了天气预报我还能做些什么?

 

“不仅仅是要求在屏幕前把天气播好,当然这个必须得播好,与此同时还要去拓展天气预报的外延。我认为天气预报主持人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气候意识。”


台风眼视“气象先生”宋英杰老师为偶像,甚至在车后座都放着他写的书。“宋英杰老师学气象出身,他是中国天气预报主持人的标杆。我在他身上学习到专业的精神,还有对于天气的热爱。气象专家是大气科学出身,但你要面对公众,不仅需要气象专业的支撑,更需要地理专业以及对社会和公共事业等的洞察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传播能力和沟通能力。”

 

带着这样的初衷,台风眼接触到了“盖娅自然教育”。

 

第一次接触自然教育时要给自己取个自然名,他想到前一天在节目中正好说到台风的事,那就叫台风眼吧——台风眼里风平浪静,台风眼周围却是狂风暴雨。但台风眼是移动的,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就要随动而动,不要拘泥固守。

 

后来在参加自然体验师的培训中,他学习到如何借助自然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向公众传达气候变化知识,同时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和伙伴发起了“看云识天气”的活动,还共同制作推出了国内首档关注气候变化的短视频节目——《气候加速度》



台风眼在各种身份的切换和实践中,始终在寻找一个框架。这个框架要能够将气候适应和防灾减灾这些内容都联系在一起,并且和人们建立一种面对面的连接。此时“玲珑计划”项目的出现,开启了他进一步的探索。


在共创学习和导师指导下,在攻克一次次难关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了。但对于台风眼来说,那只是一个“未完待续”的1.0版本。“我深知这里边有很多东西需要继续摸索和确认的,所以在玲珑计划一期结束之后,我想让它沉淀一下,再起航。”



从1.0到2.0:坚持长期主义


时间来到2023年8月,在北京能源网络的一次分享会上,台风眼再次带来“防灾参与式活动”,这次被他称之为1.5版本。


防灾参与式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嘉诚也是“玲珑计划”项目的学员。“玲珑计划”项目结案后,台风眼与各位伙伴依然保持着长期的联系。


活动中,台风眼还原了当时在“玲珑计划”项目中的两个主要游戏环节。


第一个是运水游戏


“运水游戏很多机构也都在做,但是他们说的是水循环,我说的是极端天气的构成。这个游戏的核心在哪?就是让大家通过体验的方式抓住“台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这些概念,这是分析气象成因的关键。有印象之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它背后的气候变化,就用这种方式来让大家认识到。


台风眼讲解运水游戏


一般人为什么想不到,首先他们不和气象打交道,不熟悉这些概念。但是只做气象的人又难以把概念转化成活动,因为他们没做自然教育,不了解参与式活动。我把这两块对接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现讲很多遍不如自己去体验,体验完再说概念,就会不一样。


第二个是卡牌游戏。


这个游戏是怎么想出来的呢?那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在家里和孩子玩游戏棋,类似于走几步会有惩罚或者前进到哪的指示这种。我当时就想,我是不是可以把卡牌游戏的思路放在第二个游戏中?


现场参与者在玩卡牌游戏


因为那个时候想到把防灾活动的重心迁移到风险管理。但如果我直接讲,风险=致灾因子×暴露度×脆弱性,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肯定不行。所以通过有代入感的游戏方式让大家知道风险管理的概念。”


这次在游戏之外,台风眼引入了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支持,并针对参与者的构成,加入了更加专业性的内容,整个流程体系也更加完善。


但台风眼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这个项目是一个长期过程。


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社会脆弱性,增强社会的韧性。而正如台风眼看到的那样,流动人口的儿童其实非常有防灾和自救意识,他们欠缺的是外在环境的安全性。反观有些高档社区的小孩子,他们可能被过度保护,没有受灾的经历,安全意识也没有这么强。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脆弱性,相应他们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其实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极端天气,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在台风眼设想的2.0版本里,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并且在理论开掘的同时要保证活动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二者达到平衡。


下一步,台风眼还希望找到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发动他们的力量,真正提高所在社区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气候韧性。


这些未来的设想,离不开伙伴们的支持。


“如果说‘玲珑计划’给我带来的感悟,或者说转变,我觉得就是对于伙伴的需求。我之前喜欢独来独往,但是现在越来越发现人最怕的就是失去连接的网络。”


在台风眼看来,现在做气候行动或者是做《气候加速度》节目,已经更像是他和朋友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大家基于一种共同认可的理念聚在一起,使得彼此做事情更有持续性,同时能够在不同的纽带当中延伸自己的价值。“这个都是无形的财富,是积累的社会资本。它短时间内可能没办法转化成金钱,但是会让你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有这么多的伙伴一起,你就不会特别寂寞。”


两年过去了,台风眼当初提出并落地的《增强社区气候韧性——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式防灾活动》仍在不断迭代进化的路上。他和他的项目,也在和“玲珑计划”、和自然之友的伙伴们一同前行。